本号老读者有的应该还记得粘合公,那位被东垣与谦甫(罗天益之字)师徒俩,都救治过的二品官员元朝中书令。
而本篇的主角张耘夫,同样也是这么一位幸运儿。
他分别于45岁与51岁时被东垣治愈过,又在61岁那年由罗天益接手,解决过一次难题。
东垣治疗他的记录,本号先后都介绍过,分别为《汗出不止而恶寒 | 东垣医案1》与《极度严重的消渴十天治愈 | 东垣医案3》。
前者东垣用了一方一服,后者东垣用了一方十天。
罗天益则花了四个月的时间,期间共更换了十个方案(包括外治法)。
之所以会花费更长时间,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。
主观方面,随着年岁增长,张耘夫毕竟不可避免地持续衰老;客观方面,罗天益在临证方面虽可位列于留有医案的古代名家top10以内,但东垣却是above top般的存在。你要怎么比呢?
随着故事接下来的徐徐铺开,还请读者们留心观察并思考,罗天益的哪些处理比较到位?哪些弯路是不必也不应该走的?罗天益的欠缺之处又主要是哪些问题?本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次第?
倘若是李东垣来处理,你认为他会怎么治?需要用多久?
【治法一】庚申年三月初七
张耘夫是当时河北顺德府的安抚使,官居正三品。这一年是1259年,张耘夫61岁,在农历闰十一月初出现了中风症状。
“半身不遂,语言謇涩,心神昏愦,烦躁自汗”,“表虚恶风,如洒冰雪”,“木音则惊悸”。
来~看看卫气线与阴火线问题。将不足的都归入卫气线,将太过的都归入阴火线。
在卫气线状态里,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恶风等表现,可见“厥”象比较严重,一身之阳位的经络之气循行不利;从心神昏愦烦躁自汗惊悸等表现,可见“逆”象比较严重。
而其中的“烦躁”,正是气机争欲达于阳位而不得的表现。
你就已经可以开始画出两线问题的图来了。卫气状态图是个缩小于阴位的小圈,阴火状态图则是无形之热逆于体表与上焦。
这一步还留有一个主要的悬疑,即卫气状态主要是偏于不足还是偏于受阻?
接下来,“口不知味,鼻不闻香臭”,符合东垣《内外伤》里介绍的“内伤”的主要特征,看来元气“不足”于里是比较明显的。
张耘夫表示其最痛苦的是:“昼夜不得瞑目而寐”。
24小时都很难安睡,最多也就是迷迷糊糊,确实会让人抓狂。但失眠本身作为“逆气”的一种,属于“厥”之产物,即是“卫稽”的产物。失眠程度严重,说明“卫稽”严重,经脉之气“厥”严重。
到了这里,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,张耘夫的两线状态问题都比较严重。厥得厉害,也逆得厉害。
最后还有个大小便问题,“小便频多,大便结燥”。二便异常,皆为“卫稽”产物,也算是意料之中。
大便燥结难下,人就更难受,但若是使用大黄等泻下药,张耘夫就会变得吃不下饭。用了大黄通便,满闷堵塞感就会减轻,人也觉得轻松些。搞得张耘夫是不通便不行,通便也不行。
以上症状持续三个多月,期间换过三次医生,病情丝毫未减。
就这么迁延到了1260年的农历三月初,张耘夫不小心又外感了一次风邪。还因此增添了“痰嗽,咽干燥,疼痛不利,唾多”等上焦症状,本就虚弱的脾胃也受到牵连,出现了“气痞似噎”的症状。
如果说受风邪之前,张耘夫主要是中下焦食积的阻滞问题,那么在受风邪后则又多了中上焦痰湿的阻滞问题。
总结罗天益接手时张耘夫的状态:
有形之实邪充塞于上中下三焦①;无形之热上扰体表与上焦②;中气不足于里③;亦因受阻而难达于外④。
又是东垣笔下最常见的“四联组”。
四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。
比如其中的②,倘若不能同时有力地解决①③④,就无法真正得到改善。只有该降行的降行了(实邪),该外达的外达了(成小圈的卫气线),无形之热才能随之外解,无形之气逆才能随之降行。
罗天益给出的方案则是“加减冲和汤”:
“柴胡、黄芪各五分,升麻、当归、炙甘草各三分,半夏、黄柏、黄芩、人参、陈皮、芍药各二分,上十一味,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渣,温服。如自汗,加黄芪半钱;嗽者,加五味子二十粒。”
补中升阳泻阴火的基本要素都有,属于中规中矩。但有两大问题,一是升阳的力量不足,二是解决三焦实邪的力量不足。这两点的用药皆无力不到位的情况下,此证的气逆郁热是不可能有效改善的。
【治法二】庚申年三月初七
更雪上加霜的是,由于张耘夫最苦于失眠,罗天益又同时使用了镇降的“朱砂安神丸”。
这么一来,本就升阳与化邪力量较弱的汤方,再加上丸药,整体力量相对张耘夫的两线格局而言,就降之太过/升之不及了。
张耘夫确实因此安睡了,而且是24小时白天黑夜的都困睡。之前在介绍《内经》失眠内容的时候有说过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主以降行是可以取得一时降行的。张耘夫服药后的困睡正是如此。
但究竟是因降之太过而困睡不已,还是因卫稽开始向愈阴阳开始和合而自我修复,我想作为病人本身,多多少少是会有感觉的。张耘夫表示担心服药后的困睡,是代表身体又出了什么问题。
此时,罗天益尚且以为是阴阳和合的体现,还没意识到问题所在。
【治法三】庚申年三月初十
张耘夫确实很快又出现新问题了,眼睛发红,隐涩难开。
对于“眼病”,本号写过不少案子,前几个月还专门出了一期案子总结,参《眼目疾病,仍因卫气稽留,仍属两线问题》。
眼睛发红本身属于“太过”,可直接归入“阴火线不降”,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情况下,古人都要以直接解决“卫气线不升”为主要手段。
比如楼英曾治一人头面眼睛红肿疼痛,在使用寒药不效后,改成了灸法与香附子夏枯草汤。
张耘夫这时出现的眼睛发红,其实也是“厥+逆”的表现。
罗天益在“两线”方面,远不像东垣般的紧抓不放,他还是主从“热”入手。不过好在用的是外洗法,对卫气线的困遏程度相对轻一些。
用方“当归连翘汤”,“黄连、黄柏(各五分)、连翘(四分)、当归、甘草(各三分),上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渣,时时热洗之”。
【治法四】庚申年三月十三
冲和汤+安神丸+洗方,这么一起又用了几天。
“降之太过”的弊端就开始明显露出水面了。
因为张耘夫出现了“微有闷乱不安”感。
“闷乱”或类似的表达,在东垣笔下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。比如著名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案里,又比如《内外伤辨惑论》里,东垣都有明确写到过。这是气机抑遏/卫气线受困/经脉之厥…程度比较严重的典型表现。
罗天益倒是敏锐捕捉到了,在汤方里另外再多加了三分柴胡。但整体来说,升阳与化邪的力度相对于张耘夫所需而言,始终还是太弱了些。
【治法五】庚申年三月十五
更加柴胡版的加减冲和汤喝了两天后,之前的一些主要症状,比如“自汗恶寒躁热胸膈痞”等,终于开始减轻。小便没那么频多了,大便也没那么燥结了,一两天可以自行解一次。“鼻闻香口,知味,饮食如常”,胃气也开始恢复起来。
本案一开始没有明说脉象,治到了这里,罗天益交代说张耘夫此时,“脉微弦而柔和,按之微有力”,都是身体在好转的征象。
但张耘夫表示眼下最难受的地方是咽喉,“咽喉中妨闷,会厌后肿,舌赤”。十一月刚发病的时候,他就有说话不流畅的问题,那会儿咽喉部位的气血就已经循行不畅了。到了三月初又因受风邪而加重了咽喉的症状。
张耘夫说他上午时说话已经能比较流利了,但一到下午说话就开始不那么利索。这是因为下午天地之气开始降行,卫稽程度开始加重。
罗天益对以上这些信息,仍是更侧重于“逆”的一面,而较为忽略“厥”的一面。
整体用药偏凉,但还是好在使用的不是内服法,而是噙化+漱口法。
用方“玄参升麻汤”,“升麻、黄连(各五分)、黄芩(炒四分)、连翘、桔梗(各三分)、鼠粘子、玄参、甘草、白僵蚕(各二分)、防风(一分)。上十味,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七分,去渣,稍热噙漱,时时咽之”。
至此,前面四方应该只有“加减冲和汤+再加三分柴胡”仍在每日服用,东垣视作权益之计的“朱砂安神丸”应该已经不用了,眼睛红涩而使用的外洗方“当归连翘汤”应该也不需要再用了。
目前也就是“内服的汤方+噙化漱口的汤方”。
【治法六】庚申年三月~四月
等到咽喉肿痛大减后,张耘夫又表示牙齿无力,使不上劲儿,咬不了东西。罗天益就转用了一个擦法+漱口法的方子“牢牙散”,“羊筒骨灰、升麻(各三钱)、生地黄、黄连、石膏(各一钱)、白茯苓、人参(各五分)、胡桐泪(三分)上为极细末,入麝香少许,研匀,临卧擦牙后以温水漱之”。
治法改成了“内服的汤方+擦法漱口法的粉末”。
回顾上面的【治法三】、【治法五】、【治法六】,三个外治方虽都多多少少兼有补益或升阳,但总体皆偏寒凉。
一开始所说的在升阳与化邪方面的用药力量太弱,始终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改善。
直到接下来的处理…
【治法七】庚申年四月十二日前后
接治一个多月后,罗天益才交代出了,之前被他忽略而没有进行处理的一大严重症状:
原来张耘夫最初是因肩膊问题才表现出了所谓的“半身不遂”。他右侧的肩膀到胳膊,都疼痛到做不了任何动作。而且这部分的肌肉格外的消瘦,平躺下去时由于受到床面的挤压,会痛得更加厉害,因此张耘夫只能侧卧,不能平躺。
右侧既动弹不得,又平躺不得,于是就成了“半身不遂”。
肩膀胳膊的问题到此时仍未有丝毫改善,罗天益这才腾出手来开始对其进行处理。
但我读到这里时就明白过来,他一开始的治疗顺序错了。
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?
让我们先继续看下去。
肩膊痛到不能运动,而且瘦弱难当,罗天益认为是“阳气下陷入阴中”,根据《内经》治疗准则,“陷下者灸之”,于是他决定使用针灸法。
此证戴上东垣眼镜来说,其实是比较容易理解的。
肩膀胳膊疼痛的层面属于体表经络,出现疼痛既说明卫气不行,亦说明阴火充塞(经络层面的邪气亦称为“奇邪”)。正气欲行而不得行,邪气充塞而不让行,两者互争则成痛。
关键就在于,要让应该通行的恢复通行,让不该充塞的予其出路,道路交通就能恢复了。
罗天益解释所说的“阳气下陷”,指的就是“应该通行的没能通行”,是“厥”/“卫气线不升”的同义词。
罗天益于四月初前后,先是使用刺法,处理了张耘夫的十二条经脉的井穴,助各条经脉之间的流通相贯。
而后于四月十二日于张耘夫右侧的肩井穴先针再灸二七14状。
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,是手足少阳、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。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,可治肩颈部位与足少阳经脉的问题。
我们可以从中推知,张耘夫的疼痛部位主要在足少阳经脉上。
针灸肩井穴的治法,罗天益应该是坚持了一段时间,直到“疮发”。
这就是我断定罗天益治疗顺序不当的主要证据!
一开始我们就分析了,张耘夫的两线问题都很严重,卫气线受困不达,阴火线升逆难降。
而故事到了这里我们才明白过来,张耘夫之“卫稽”的最大障碍,并不是来自三焦层面的实邪,而是充塞于经络层面的瘀滞(奇邪)。
后者不解决,卫气就无法达表。卫气线不得升,整体阴火线就无法真正有效正确地得以降行。
与东垣处理之前的元好问的情况,非常相似。
但元好问的火逆之象还要更胜一筹,所以东垣没用内服药,而是以灸法来透发。也就是本号之前说的“先逆转卫气线的虚实”,而后再主以清热利湿法,来解决余邪。
倘若上来就偏用降行法,那么元好问的经络层面就更难有卫气通行,他的痈疽就更不可能达表了。最后落得一个极其凶险的阴证,随着痈疽内攻而死亡。
本号介绍过的韩飞霞治其兄长案,同样也是如此。
韩飞霞断定其兄的问题在经络层面,属于东垣所写的“奇邪”,因而主用的是“辛散法”也就是“行经通络法”,直到疮疹透发出皮肤,再转为处理疮疹善后。
回过头再看罗天益的治疗。
先前虽说看似转愈,实则只是一时的降行,因为,直到张耘夫少阳经脉里的疮疡透发出来之后,他才开始“于枯瘦处渐添肌肉”。
这说明啥呀?说明“卫稽”从此时开始,才真正得以改善了~!并且随着卫稽改善,自汗情况也改善了,“汗出少”,肩臂终于能重新开始用上力了。
在痈疽疮疡透发出来,肌肉渐长之后,罗天益再改灸手太阴肺经上的尺泽穴。左右“各灸二十八壮”,“引气下行”。令随着肩臂疮痈透发而开始外解的郁热,能够随经脉之气的流通而更快的散发出去。
至此就可以说张耘夫的问题,终于已经从大体上得到解决了。
【治法八】庚申年仲夏
这时也来到了一年里最热的时节。
经络层面的问题已罢,就应该转向解决张耘夫三焦层面的问题了。
罗天益先是考虑到“暑热渐盛”,以“清肺饮子”,“补肺气,养脾胃,定心气”,“白芍药(五分)、人参、升麻、柴胡(各四分)、天门冬、麦门冬(去心各三分)、陈皮(二分半)、甘草(生)、黄芩、黄柏、炙甘草(各二分)。上十一味,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渣,温服,食后。汗多者加黄芪五分”。
此方与第一方“加减冲和汤”非常接近,只是生津清热的力量更强一些。
【治法九】庚申年仲夏
在持续服用“清肺饮子”的同时,罗天益还制作了一个丸药,说要解决张耘夫的“胸膈痞闷,大便涩滞”,名为“润肠丸”:
“麻子仁(另研)、大黄(酒煨,各一两半)、桃仁泥子、当归尾、枳实(麸炒)、白芍药、升麻(各半两)、人参、生甘草、陈皮(各三钱)、木香、槟榔(各二钱)。上十二味,除麻仁、桃仁外,为末,却入二仁泥子,蜜丸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温水食前送下”。
看来张耘夫到了这会儿,三角层面的气机还是比较壅滞的,大便也还是要比较结燥的。
也就是说,即便不考虑经络层面瘀滞程度之深,从开始到这里,三焦层面的化邪力度一直都是太弱,直到这里才开始着手处理。
【治法十】庚申年七月初六
考虑到暑热伤气,罗天益将“清肺饮子”改成了“益气调荣汤”:
“人参(三分臣)、当归(二分佐)、陈皮(二分佐,去白)、熟地黄(二分佐)、白芍(四分臣)、升麻(二分使)、黄芪(五分君)、半夏(泡三分佐)、白术(二分佐)、炙甘草(二分佐)、柴胡(二分使)、麦门冬(三分,去心,佐,到秋分则不用)。上十二味,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渣,温服。忌食辛热之物,反助暑邪,秋气不能收也,正气得复而安矣”。
从药味组成来看,相对于“清肺饮子”,去掉了苦寒药,增加了补气药。
此方不知张耘夫最后服用到了哪天,从三月初七到开始使用“益气调荣汤”的七月初六,刚好是四个月,那我们就算治疗周期为四个月吧。
从东垣手里到罗天益手里,张耘夫固然是年纪更大了,身体问题更多了,但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治愈时间,就必然要花费更多呢?
倘若是李东垣来解决此证,还需要使用四个月么?
没可能。
东垣应该首先就会关注对他而言,张耘夫身上最显眼最严重的位于经络层面的问题。
一上来或是使用“痈疽门”里的手法,以主入少阳经的药味来行经通络,酒水并用,饭后或睡前服用,延长药物对于上焦的作用。
如他治疗位于手臂阳明大肠经的痈疽,病人肿痛尤甚,东垣使用“白芷升麻汤”,水酒各一半同煎,临卧温服,“一服而愈”。
对于张耘夫位于肩膊处未能透发顺利出来的痈疽,东垣如果有把握使用内服药的话,应该也不会超过一两服。
或是使用治元好问的连续灸法,令未能透发的痈疽透发出来。不知东垣会是一次性解决呢,还是分几次透发,但想必一定会在数日之内。
在解决肩臂问题的同时,他应该会同时使用【汤+丸】法。
以“四联组”结构的汤药,来大体上解除张耘夫整体的“卫稽”;以丸药针对性的解决三焦实邪。
我个人以为,此证虽然看似问题颇多,但却未必会比东垣处以“生津甘露饮子”时严重多少,甚至在东垣眼里可能会更容易处理些。
此案由东垣来处理的话,使用痈疽治法(内服药/灸法)+【汤+丸】。以他的历史成绩,前后估计不会超过一周时间。即便一周后还需继续服药,也只是大功告成后的善后方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