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,一生戎马倥偬,指挥所部打了很多胜仗,被人们赞誉为“常胜将军”。佩服粟裕将军那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的林彪曾说,粟裕净打“神仙仗”。
殊不知,“神仙仗”的背后,是粟裕将军那战前的详筹细谋。如,闻名后世的“车桥战役”,就是将军长时间精心谋划的杰作。
一九四三年六月,新四军第一师师长、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将军,接到去新四军军部驻地江苏淮安盱眙地区的黄花塘开会的通知后后,陷入了沉思之中。
他可不是考虑着去不去的问题,而是在琢磨着该让那些人员随行。经过一番思考,除了适量的、必带的警卫人员外,粟裕还带上了参谋、测绘等人员。
按照常理,外出只带卫士或警卫部队就可以了,何必还带着参谋人员及负责测绘的同志?这与粟裕将军的个人安全无关,而是与他早就在潜心谋划着的作战方案有关。
荣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后,粟裕就领导着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全体军民,在组织、军事、物质等各方面,积蓄力量,随时准备大举反攻日寇。
期间,粟裕发现淮安、阜宁、宝应三个县的接壤之处——淮安的车桥一带,是新四军第一至第四师四个师的防区的衔接之地,也是两支敌军队伍的临界之所,堪称军事要冲。
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的老巢,曾经设于此地。一九四三年,韩德勤在日寇的攻击下跑路后,日伪军占领了这里。接着,他们以车桥为中心,迫使民众为其构筑起了十多处坚固的军事防御阵地。
我军如果能组织一次战役,攻占这一地区,夺取车桥,就可以实现苏中、苏北、淮南、淮北四个地区之间的战略联通,便于新四军各部更好地协同作战。
不过,要想十拿九稳而又不留有后患地组织这么一个战役,必须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——既达到预期的作战目标,又能避免我苏中根据地招致日薄西山的日寇的、歇斯底里的疯狂反击。
为了达到此一目的,粟裕将军设想,可以先寻机解决掉敌人在车桥周边设置的工事、据点,然后,集中力量,一鼓作气,夺占车桥。
战役发起后,附近的以伪军为主的敌军各部,就他们的自私的本性来说,只会顾及自己的切身利益,主动攻击或彼此密切配合攻击我军的可能性不大。
那时,敌人肯定会派部队增援车桥。但是,分别屯住在徐州和扬州的日军的两个师团,都距离车桥比较远,不可能前来援助。届时,增援车桥地区的敌人很可能来自淮安方向。
如果是那样的话,我军一部伏击敌人的援军,一部全力攻坚作战即可。这样,粟裕将军的攻打车桥地区之敌的作战预案基本形成,就等“东风”了。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一九四二年初,粟裕将军根据日寇在中国战场上的作战态势发现,他们的败像原来越明显,进行大规模“扫荡”的条件、能力在逐渐失去。
于是,粟裕将军认为,发起自己熟筹已久的“车桥战役”的时机开始成熟。
为了进一步充实、优化自己的作战预案,粟裕将军觉得有必要实地考察、调研将来的战场的地形地势及日伪敌情等。
故而,他借这次去黄花塘参加军部召开的军事会议的机会,带上参谋、测绘人员,协助自己掌握、研判有关情况。
为了能搜集、了解到更多的与作战有关的情况,他们一行去黄花塘时,走的是一条路。返回苏中军区司令部时,走了另外一条。往返的总里程,达五百余里。
了解掌握了各种作战的实际情况后,粟裕将军决定,采取置其它于不顾,直接进攻由五百多日伪军防守的、横跨涧河两岸的重地车桥。
因为,驻守的车桥敌人以为自己身处工事坚固的核心之地,一般不会首先受到攻击。因此,他们难免会疏忽懈怠、掉以轻心。
那么,我军正可以利用敌人的这一自以为是的侥幸心理,打他个措手不及——隐蔽行动,突袭制胜。
调集主力部队,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,采取“攻坚”与“打援”相结合的主体战术,既要胜利攻克堡垒车桥,又要成功歼灭来援之敌。
战役进入了紧张而忙碌的准备阶段后,粟裕将军亲自部署、检查所有参战部队的分配编组、敌情侦察、后勤保障、民工支前等诸项战备工作,还不时亲自给部队作政治动员。
战役发起前,粟裕还亲自率领一支部队,在江苏盐城的东台之三仓地区进行了一次前置性作战,故意迎击“扫荡”我根据地的日伪军。
然后,迅速脱离敌人的视线。如此,可以麻痹、迷惑敌人,令其误认为我军在手忙脚乱地躲避着他们的“扫荡”,根本无暇其它。
一九四四年三月五日凌晨一时五十分,战役终于打响了。面对我军的突然、猛烈地进攻,车桥的敌人刹那间晕头转向,不知所措。
到了中午,伪军部队基本被解决。又经一天一夜的激战后,我军歼灭了日寇一个小队的大部分,并乘胜攻占了日军驻守的地域。
五日下午,果然从淮安方向来了援救车桥的七百多日伪军。他们的先头部队刚进入车桥地区,就遭到了我伏击打援部队的迎头痛击。之后,他们惶恐不安地收缩残部,与其后续部队会合。
当晚,我军从聚集在一起的、增援车桥之敌的侧面、背面两个方向,同时发起猛攻,随即重创敌军。伤亡惨重的敌人见势头不妙,立即舍拼命突围。过程中,又被我军分割歼灭了一大部。
驻守车桥及前来援救车桥的日伪残敌,负隅顽抗到七日后,实在坚持不住了,即寻机狼狈逃窜而去。
随之,我军攻打车桥的战役胜利结束。该战役,就作战形式来讲,是游击战与运动战的紧密结合;战术上,主要运用了隐蔽接敌、机动突击、单刀直入、分割围歼、各个击破等手段。
车桥战役,共歼灭包括一名日军大佐在内的日寇四百六十余人;俘获日寇二十四人,其中有一名中尉军官;另外,歼灭伪军五百余人。
一次性消灭、俘获如此之多的日军,这在我军的敌后战场上是少见的。
为此,延安的《解放日报》专门发表社论,祝贺这一组织周密细致、战果颇丰的战役。
主要参考文献:《无冕元帅:一个真实的粟裕》、《战场上的粟裕》
天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